时间: 2024-10-19 01:43:42 | 作者: 滚筒输送机
企业群是金字塔状的,生产型的企业大多数也是中小型厂家,当然了,生意发展没有大小之分,只有快慢之分。
4.外地市场主要是通过经销商做,经销商数量在几十家左右,真正能有点量的经销商,一般不超过十个。
有些老板也是小富即安,维持住当前的生意规模就可以,对利润也没有太高的要求。不过,市场环境不是这么宽松的,大品牌的持续下沉,新品牌的持续上市,都在不断挤压这些本地厂家的市场空间。客观来说,当前的生意就是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,基本上没有什么原地踏步的盈利空间了。那么,怎么进?
2.打造品牌?别的不说,几百万上千万的传播费用,扔到市场上都没啥水声,最痛苦的是扔了一大笔钱之后,品牌效应也没出来,那还要不要接着投?
3.扩大业务团队规模,拓展更多市场?这又涉及到招商体系、招商成本、业务团队管理、经销商群的整体管理、新市场的启动投入等等事务,厂家在规划、体系、人员、资金等方面都能到位吗?
维持现状不行,拓展又要面临高投入和高风险,那要咋办?这里介绍几个相对成本及风险较低的措施,作为参考:
在中国,长久生意是先做人,再做生意。打造产品品牌的费用高难度大,则可先把个人品牌打造出来嘛。
1.厂家老板的个人品牌打造。小型厂家老板,本身就是个大业务员,与许多经销商都是要直接面对面的,可有意识调整或是包装一下自己的个人外在形象:
主动塑造:热心肠,有活力,热爱学习,积极上进,喜欢创新,能接受批评,能听得进去意见,且能积极改造,重人情世故。跟着这样的老板合作,有情有义,且有奔头。
2.厂家业务人员的个人品牌打造。不能再是传统的销售型业务人员,只是以卖货为核心,而是要升级成经销商业务人员的行为标杆,或是经销商老板的顾问。
重点在:个人背景干净(安全),稳定在职,做事靠谱,业务基本功扎实,专业方面技术良好,工作有规划,全程透明,不藏着不掖着,且与经销商公司上上下下关系都处得好。
传统的厂商合作,是基于经销商经销厂家产品带来的毛利。不过,每个厂家的产品都会有经销毛利的,再说了,这个毛利本来就归经销商所得,又不是厂家送给经销商的。
商人之间的合作,是基于利益,但产品利益又是经销商本身应得的,所以,厂家若希望获得经销商的额外重视,就得从新角度,为经销商带来新的利益。诸如:
传统的厂商对接,是厂家老板或业务人员,与经销商老板的对接。但是,经销商老板只是负责打款进货的,具体卖货的,则是经销商业务人员。
一般来说,小厂家的货,在产品力、品牌影响力、包装、市场投入等方面,都要弱于大厂家,对经销商业务人员来说,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销售难度大些,自然不会受青睐。再说了,一般厂家也不会设计对经销商业务人员的分利机制,这就可能会引起经销商业务人员对小厂家产品的不重视了。
3.对经销商业务人员,提供部分工作工具,和简单的个人礼品,用以关系维护。
4.安排专家老师,对经销商业务团队实施上门的技术培养和训练(通用销售技术培养和训练,并非单一的产品知识培训)。
5.基于经销商老板对骨干员工的培养需求,厂家组织主题培训班,由每位经销商选拔若干名核心员工参加。
招商还是要招商的,但是,最佳的招商方式有两个,一个是当前经销商的介绍,一个是储备式招商,即是先交朋友,了解、熟悉、磨合,然后再做生意。
小型厂家可建立个学习型的经销商组织,以当前的经销商为主,定期做些主题型的技术交流学习活动。活动能安排在厂里,或是附近的高校(有点学术和学习氛围),每个活动有个明确的主题,或专家授课,或同行交流。当然了,也鼓励当前经销商邀约同行朋友一起来参加,或是将业务人员有接触的新经销商也一起邀约来。通过这一些宽松的技术交流学习方式,持续进行新经销商的接触和关系交往,待条件成熟时,再升级成厂商合作关系。
这个样板,并不全是当前的重点经销商,还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市场基础良好,具备较大增长空间的经销商,通过客情关系、增值服务、市场动作落地、业务人员重点辅导等多条线,进行跟进打造。毕竟,无论是对当前经销商群体的触动推动,还是未来的招商,都需要真实的经销商成长案例作为样板的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A股开盘:三大指数集体低开,沪指跌1%下破3200点,多元金融、半导体等板块领跌
5人先后实施6次故意杀人、抢劫犯罪致6人死亡 一审3人被判死刑1人死缓1人无期
珠海一公司被曝全员37天无休且“没有加班费和调休”,当地人社局介入调查
讽刺!今天狂耍官威的齐主任,5年前面对镜头信誓旦旦的说:要为老百姓办实事
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建议:“凡是扶了老人被要求天价赔偿的,都一定要按照敲诈勒索罪起诉